地王狂潮 與貸有關
這個“貸”字,就是信貸。信貸本是經濟活水之徑,但現在中國經濟出現很多怪現象,如持續的資金“脫實入虛”,如新現的“地王狂潮”等等,而這些怪現象,都跟“貸”字關聯。
圍繞著一個“貸”字,有很多新鮮詞匯,每個詞匯詮釋著一種經濟現象,比如“惜貸”、“抽貸”、“追貸”、“瘋貸”等等。
先看“惜貸”,這是個老詞,指銀行捂著資金不愿放貸。本來中央的措施,調整后的貨幣政策,都要求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但伴隨著經濟下行未止,現在這個老詞又重新活躍,銀行的“惜貸”又成了主流。缺乏資金支持,不能維持正常生產,中小企業當然更加困難。
“惜貸”還只是不借錢給企業了,對中小企業來說更麻煩的是“抽貸”。“抽貸”的意思是信貸資金沒有到期,但銀行認定企業經營出現風險,要求提前抽回貸款。遇上“抽貸”而無法緩解的,中小企業只好關門。
“惜貸”和“抽貸”,當然不是因為流動性緊張,貨幣政策一直相對寬松,自去年以來中國央行接連降準降息,銀行至少是儲蓄率高企,銀行間利率又只是2%左右的歷年低水平,銀行只可能有水浸之憂而無缺水之慮。所以銀行又有“追貸」現象。
“追貸”就是銀行要完成信貸指標,必須把錢放出去,這就要對其認定沒有風險的企業,追加貸款。拿到這些錢的,通常是大型國企。而在“去產能”政策下,大國企一般都不會擴大再生產,拿到錢最好的辦法是買資產,而最好的資產就是土地。這就是因何各地“地王”紛現,而造“地王”的主要是國企或國企的子公司。
諸多問題 互有關聯
至于“瘋貸”,說的是個人住房按揭的狂增。按中國央行的數據,今年前7月個人住房貸款增加將近3萬億元人民幣,加上住房與土地開發貸款將近4,000億元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合計有3.4萬億元人民幣,占前7月各項貸款增加額的四成二。而做個人房貸較多的國有商業銀行如建設銀行,這類貸款增加一成四以上。
如果只是從那“貸”字上看這些問題,會認為銀行是問題之源。但中國的銀行家們一有機會就吐苦水,說銀行今天活得不容易,目前大企業、好企業基本都不貸款了,跑來找貸款的企業,銀行真怕他拿到錢就關門,唯一可行的是銀行把個人住房按揭當作大客看待。
中國經濟中,貨幣超發、中小企業融資難、大國企造“地王”、出現地產狂潮、經濟“脫實向虛”等諸多問題,其實互有關聯,因為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問題,資源出現錯配,關鍵還是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都沒演好。(文章來源: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