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資金面較為寬松
中信證券(行情16.27 +0.18%,買入)固收分析師明明指出,此次連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主要得助于3月末財政支出力度加大與近期外匯占款數據逐漸改善。央行自3月24日起連續6日暫停操作,皆為月末財政支出力度加大對沖逆回購到期,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3月為傳統的財政存款釋放期,使市場流動性得到補充。外匯占款數據也自去年11月開始逐漸改善,環比下降幅度不斷收窄,2月外匯占款較1月減少581億元,遠低于此前數月.隨著3月份中美10年國債利差出現走闊減輕資本外流壓力與基礎貨幣缺口,外占數據有望止跌回升,也對流動性狀況有所改善。因此近期財政存款釋放和外匯占款等外部因素的對沖為央行此次連續長時間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了一定基礎。
從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來看,本周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繼續下跌為主。其中周二Shibor多數下跌,隔夜Shibor跌3.4個基點,報2.4080%;7天期Shibor跌2個基點,報2.6870%;1個月期跌3.64個基點,報4.0382%,3個月期跌1.32個基點,報4.2774%,均連續11日下跌。
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屈慶指出,近期資金面較為寬松,但是市場對于央行持續收縮流動性的操作仍有擔憂,后期伴隨資金到期量加大,央行可能加快資金回收速度。
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態度堅決
此外,業內認為央行連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更顯示出央行貨幣政策堅持穩健中性的態度堅決。中信證券固收分析師明明指出,3月末在跨季和監管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市場流動性波動弱于預期,較為平穩渡過,其間銀行間市場表現相對平穩,交易所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央行在跨季時點、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后的首次MPA考核等背景下仍然連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表明央行對市場短期流動性波動容忍度逐漸提高。而隨著金融去杠桿、防風險監管的逐漸落地,連續停作也驗證了央行不斷堅決的穩健中性貨幣政策態度。央行一季度例會及行長周小川3月底在博鰲論壇中的發言均進一步對此做出肯定。周小川在博鰲論壇上明確表示,經過多年的量化寬松后,本輪政策周期已走到盡頭,即貨幣政策將不再寬松。
“在度過季末時點之后,國內流動性情況在邊際上將出現改善,但無論從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來看,我國國內流動性環境在二季度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對于未來流動性寬松仍不應當有過多期待。”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指出,從國內情況看,未來央行存在加大力度推進“金融去杠桿”的可能性,但不確定性較大。
延伸閱讀:
別盯著降準啦,MLF才是中國央行一箭雙雕的貨幣閘門
中國的銀行擁有巨額存款,卻不得不日益頻繁地向中國央行借錢。2017年,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新年致辭中使用了一個新說法--“調節好貨幣閘門”。
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Lending Facility, MLF)就是其中一道重要閘門,很多本土交易員至今還在用“麻辣粉”來替代它有點洋氣、拗口的名字。雖然降生只有2年零三個月,MLF已成為中國央行投放基礎貨幣最主要的手段--2016年底未到期余額達3.46萬億元,全年凈投放2.79萬億元。
在人民幣貶值壓力下,去年外匯占款流出2.91萬億元。中國央行通過法定準備金(RRR)凍結著約20萬億銀行存款,但央行去年僅一季度降準一次,更多則是通過頻繁操作的MLF,彌補銀行流動性的缺口。目前商業銀行獲得的存續MLF資金,大體相當于降準0.5個百分點5次所能釋放的流動性。在RRR與MLF的一收一放之間,中國央行對流動性閘門的操控更加自如。
“2017年是否會降準?只能說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可能性不大。”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說。曾任職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的明明表示,央行不愿意動用降準,大部分時間用MLF解決市場流動性問題,兼顧了“穩匯率”和“去杠桿”的考量。
“貨幣政策還是穩健中性的,但是中性偏緊。用MLF來補充流動性,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華僑銀行駐新加坡經濟師謝棟銘說,“降準會讓人認為貨幣政策寬松了,助長資產泡沫,另外從匯率角度,也擔心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更大,這都是制約降準的因素。”
資金成本
除了對匯率的信號作用,RRR和MLF最重要的區別在于資金成本不同。目前,中國央行對商業銀行存放的法定準備金支付的利率為1.62%,超出法定要求的超額準備金僅為0.72%,但商業銀行目前通過3個月、6個月和1年期MLF從央行獲得資金支付的利率分別為2.75%、2.85%、3.0%。
謝棟銘對此表示,通過MLF補充基礎貨幣,相比降準對銀行而言成本要高很多,而且MLF的到期壓力對銀行流動性管理的要求更高。“有一種制約,不希望拿了錢亂用。降準的錢用起來更自由一點,成本比較低,也不用擔心再收回去,除非它將來加準。”
2016年12月,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顯示在經濟企穩后,中國宏觀政策的關注點,正由保證增長轉向防控債務激增帶來的金融風險--適當抬高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抑制金融市場杠桿投資和資金進一步“脫實向虛”。
德國商業銀行駐新加坡經濟學家周浩在電話采訪中表示,MLF和降準唯一的區別是價格問題,央行通過投放MLF推高了市場的整體資金成本,反映了降杠桿的政策意圖。“降準的概率在下降,MLF存量余額隱含了5-6次降準。”
利率中樞
在期限方面,中國央行近期的操作中更加取向拉長MLF的資金期限。去年8月以來,3個月期的MLF已經停做。中信證券認為,這種變化導致MLF資金的整體成本提高,MLF加權平均利率從去年中的2.79%上升至去年12月的2.93%,同時還具有強化央行對中長期利率的引導的作用。
“2015年10月以后,存貸款利率基準放開,對于長期利率的引導,需要一個新的政策利率作為基準,而1年期MLF恰恰充當了這一角色。”明明說。他認為,1年期MLF操作利率將逐步成為新的貨幣政策長期利率中樞,避免中國國債長期利率過度下行進一步壓縮中美利差,對人民幣造成壓力。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峰亦認為,中國央行要建立利率走廊,就需要一定規模的MLF來形成中期利率曲線。此外,相比降準,金融機構通過MLF獲取流動性的成本更高,定向性更強,要求銀行增強自身負債和流動性管理能力,有助于引導市場利率。
貨幣閘門
去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7年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穩健,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隨著去年人民幣兌美元創下逾20年以來最大年跌幅,資本外流壓力不減。此前,央行在2016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針對外匯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動性缺口,考慮到準備金工具可能形成資產負債表效應且信號意義較強,受到的制約較多,更多地借助公開市場操作和MLF提供流動性。
渣打銀行駐香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丁爽認為,降準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寬松信號。“中國央行實際上放棄了這個溝通,或者它覺得市場反正也不會接受這么一個觀點,所以更多的是用比較隱蔽的手段,金融市場都知道、但老百姓不一定會關注的工具,來回避這個問題。”
“如果FED加息速度慢于預期,人民幣匯率也比較平穩的話,降準就變得有可能,”明明預測道,“如果美國加息與預期一致,甚至更快,那么中國央行應該就會更多依靠公開市場操作和MLF等工具來補充市場流動性。”
謝棟銘認為,從長期看,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方式還是要由宏觀經濟形勢決定。如果經濟平穩運行,MLF操作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大幅下滑,央行還是會考慮降準。“經濟比匯率更重要。”